作者:莫孤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小说中,《铁道游击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其创作过程也和小说的情节一样,一波三折。 1943年夏,八路军山东军区召开英模大会,来自鲁南铁道游击队的徐广田作了一番精彩的报告,把飞车搞机枪、乔装打洋行等惊心动魄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令听者欲罢不能。 会后,一位记者找到徐广田,表示要对他进行采访。这位25岁的年轻记者名叫刘知侠,也是个革命青年,曾在抗大学习过,被分配到抗大山东分校文工团。 战争年代的刘知侠(后排左三) 采访之后,刘知侠觉得抓到了极好的素材。在他看来,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个个都像《水浒》中走出来的好汉,优缺点集于一身,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绝对是小说创作的极佳蓝本。另外,他们的战斗事迹曲折生动,极具传奇色彩,本身就是完整的故事情节,几乎不需要多少加工,只要用朴实的文字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足够吸引人。 于是,刘知侠决定借鉴《水浒》等传统传奇小说的手法,用章回体写一本歌颂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传奇。 从事小说创作,作者必须具有生活积累、专业知识、文字功底这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刘知侠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对铁路生活很熟悉,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也专门学过军事,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由他来创作铁道游击队的小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说第一稿写得很快,刘知侠几乎像记者写稿子一样,把从徐广田处听来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写了出来。初稿在根据地刊物《山东文化》连载刊发后,吸引了不少读者,但令刘知侠始料不及的是,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对他写的故事并不满意,认为没有把精彩的故事讲出来。游击队主要负责人刘金山和张洪义给他写来一封信,建议他到游击队里体验生活,一定比现在的这一稿写得好。 这封信给刘知侠泼了一盆冷水,看来只根据一点采访资料闭门造车,是肯定写不出令人满意的好作品的。他下决心先去体验生活,然后再动笔创作。 1946年元旦,刘知侠参加了铁道游击队的庆祝会,热烈的气氛使他大受感染。参加庆祝会的上级领导提议接收刘知侠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请他把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写成一本书,大家齐声叫好。 铁道游击队留下的照片 来到微山湖后,刘知侠深入细致地采访了大量游击队成员,两条腿走遍了各处战斗遗迹,足足搜集了两大本材料。就在他准备正式开始写的时候,解放战争爆发了,小说创作只好中断。直到1952年,在山东省文联编创部任职的他才开始正式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 当时有一种观点,表现革命队伍的现实主义创作必须是真人真事,如果创作中有虚构成分,则被看作编造。受这种观点影响,《铁道游击队》一开始也是按真人真事来写。不过,这样一来,创作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英雄人物洪振海该怎么写。 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刘洪的形象 洪振海是铁道游击队的创始人,也是首任大队长,自然是小说第一主人公。但如何写洪振海,却给作者出了个大难题。 洪振海牺牲于1943年,当时是他率部在姜集附近的运河边与日军遭遇,不顾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而和敌人硬拼。这次作战违背了游击战的原则,部队也因为洪振海的错误指挥蒙受了损失。如果按照真人真事来写,不仅会损害英雄的形象,而且会给后面故事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因为精彩的战斗故事都是发生在洪振海身上,新大队长的形象又用什么来支撑呢?没有好故事支撑,这个新人物立不起来,形象必然单薄,情节也就展不开了。 刘知侠在创作中 第二个问题是徐广田该怎么写。 徐广田在铁道游击队中贡献很大,否则当初也不会选他参加英模大会。可问题是此人在抗战胜利后因没有得到提拔而心生怨恨,一怒之下复员回家,不久还参加了蒋军,还当了一个月的连长。 曾经的人物后来投敌,这如何处理?照实写当然不行,可不出现这个人物又会损失很多精彩的故事,这该如何是好? 百般思考之后,刘知侠下决心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打算以生活为基础,把主要人物加以合并,在性格上进行大胆塑造,更自由地进行小说艺术创作。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 最终,作家没有写洪振海牺牲,而是将他和后来的大队长刘金山合成一个人物,把两人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塑造出了刘洪这一完整的英雄形象。小说最终是这样写的:当战斗进行到最危急的时刻,政委李正赶来,他以自己的负伤阻止了刘洪的蛮干,从而挽救了铁道游击队。 至于徐广田的事迹,则被糅合在林忠、鲁汉、彭亮、小坡四个性格迥异的人物里面。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54年1月出版,很快风靡全国,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反响十分强烈。两年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同名电影,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深受人们喜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成为一代人的永久情怀。在这之后,还有连环画和多部电视剧、舞台剧表现了这一不朽的英雄传奇。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
手机版|学习积分|美路科技培训学习平台 备案号:鲁ICP备18021794号
GMT+8, 2024-11-10 15:04 , Processed in 0.224219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