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天才的单打独斗。万里铁道线上,创新之光将越来越闪亮文/本刊通讯员 王凡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和重要战略部署,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战略指引。 全会系统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与青年关系密切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为青年一代成长发展、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充足机会;围绕就业、教育、健康、住房、赡养老人等青年关切的民生重点和现实诉求,制定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导向,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和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大量政策红利。从即日起,《中国青年》全媒体推出“奋进‘十四五’,建功新征程”系列报道,邀请社会各界青年围绕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畅谈如何将个人所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动脉,铁路早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中国青年》近日走近多位勇于创新的铁路青年,倾听了他们正在火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澎湃心声。 创新,是第一动力 @胡所亭(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世界之所以重新审视中国,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前,改革创新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国家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正通过充实企业研发力量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在推进川藏铁路技术创新和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同时,更要做好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和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创新不是天才的单打独斗 @刘佳(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供电段)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大事记里,铁路创新发展榜上有名。结合铁路共青团创新创效系列活动的举办,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铁路共青团青年创新工作方案的制订深化,还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铁路专设赛道,铁路共青团已经为广大铁路青年搭建了创新的大舞台。目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大,铁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铁路共青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青年创新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铁路基层单位青年创新工作室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要珍惜时光、勇于接受挑战。人是创新最大的潜力,对我们来说,创新不是天才的单打独斗,而是普通人坚持不懈的团队作战。要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让青年真正喜欢上创新,感觉“我能行”,进而影响带动更多青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现在迎来岗位建功的难得历史机遇,平凡的你我也可以演绎不平凡的人生,万里铁道线上,创新之光必将越来越闪亮。全会公报描绘的壮美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我们不能当观众,要用双手增色添彩。强国一代有我在,新时代铁路青年,加油吧! “磨”出不一样的花火 @李建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工务机械段设备科技术员) 2010年,集团公司刚引入钢轨打磨车时,面对故障多、保养难度大等问题,我深刻体会到没有创新、没有核心技术是那么举步维艰。 从那以后,我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并摸索创建一套全新的打磨车管、用、修制度,经过近五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在2015年率先在全路实施了大型养路机械“用养分离”制度。该制度极大释放了保养生产力,为铁路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效益。这次成功,让我更加深刻领会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要义,也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创新的决心。 秉承着对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我又陆续编写了各钢轨打磨车型的指导书和应急预案,填补集团公司作业规章制度的空白;组织开展了《打磨电机导向柱防尘套的研制》《改进打磨车发动机散热器顶棚设计改造》等一批技术革新项目,并获得了“火车头”奖章、全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回望过去,我深知这些成绩源自对知识、创新的坚定信念;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本岗位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新时代铁路事业做出新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激发活力,为“冰城”注入“热血” @杨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动车段) 作为一名冰城动车守护人,面对最北极寒天气特殊检修条件,我深刻领悟到,只有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常检修中,时刻严守各项动车组检修标准,依托国家科技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注入青春热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奉献,不断探索动车组检修设备、信息化软件研发的创新方向。我在职期间,共计参与24项动车组检修工装设备创新发明、66项动车组配件自主检修项目研发,其中有2项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为充分响应创新工作要求,我与动韵青仝工作室青年骨干成员们一道加入到段联合哈尔滨铁路科研所科技有限公司的“寒地动车组智能检测监测联合研究试验基地”和“动车组配件自主检修联合攻关基地”,参与科研攻关课题15项。基地的建设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为动车组检修现场提供了更多便利支持。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伟大中国梦贡献出一份青春的力量! 每项“第一”都要归功于创新创造 @杨旭(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在铁路事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专、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铁路——大秦铁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冻土区域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速铁路……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要归功于科技创新,正是因为在高速、高寒、重载等铁路建设领域攻坚克难、潜心研究、创新创造,才实现了如此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自2018年12月参建川藏铁路以来,我和项目团队成员创新采用“空天地”一体化勘察、多光谱、热红外、雷达遥感影像、大地电磁数据、航空物探技术、自主研发调绘软件等新技术,带领团队完成科技创新研究18项,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40余处,有效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对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等做出一系列部署。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川藏铁路工程建设实践中,努力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工程建设,为增进藏区群众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我们研制出了“钢梁桥检查机器人” @张凡(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工务段) 谈到“创新”,似乎很多人都觉得距离我们很遥远,认为这是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的事,跟我们普通的铁路职工似乎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需要按照各自岗位职责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发现诸如作业机具功能不完善或者老旧而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这问题说大不大,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作为新时代铁路青年,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发扬创新精神,迎难而上,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铁路桥梁工,负责铁路桥梁、隧道、涵洞等设备的检查养护和维修。记得有一次在检查钢梁桥设备的时候,发现底部空间很小,作业人员检查时只能看到边缘,但无法检查内部设备的具体状况,影响了设备检查效率。由于受到扫地机器人的启发,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有一个检查机器人就好了”。后来我开始以此立项攻关,组建了5人的攻关小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推翻、改进,再试验、再推翻、再改进的过程,我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钢梁桥检查机器人”,成功解决了钢梁桥底部检查不到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检查效率。该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集团公司第二届“创青春”创新创意大赛创新项目一等奖和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其实创新并不一定是具备很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或设备创新,每一次改进作业工艺、优化作业组织也是创新,创新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铁路青年,我们一定要增强创新意识,开阔思路、大胆尝试,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实践来增强我们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为铁路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扎根现场,迎难而上 @王然(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宁车辆段) 作为在铁路一线从事设备创新研发、革新改造的一名青年,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内心非常激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国家对我们创新工作者的重视,也是鼓励,更是希望,这也让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更高的期盼。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扎根现场,继续多学知识、多学本领,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运用起来,用过得硬的业务本领解决影响制约现场生产的难点、梗阻点,用过得硬的思想素质奋勇拼搏、冲锋在前、砥砺前行,研发出一项项立得住、叫得响的科技创新成果,为铁路的提质增效、健康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核心战斗力、竞争力。创新是铁路实现“三个世界领先、三个进一步提升”铁路先行奋斗目标的助推力。让我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把汗水洒在创新的道路上,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诠释担当与责任,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让创新之光点亮青春韶华。 责任编辑:张斯絮 审校:陈敏 刘晓 |
手机版|学习积分|美路科技培训学习平台 备案号:鲁ICP备18021794号
GMT+8, 2024-12-22 12:20 , Processed in 0.092870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