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展现时代风采 奋斗成就最美姿态 始终把旅客装在心中,在平凡客运服务岗位上赢得无数赞誉;娴熟驾驶9大类、28种机车车型,与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自主研发30余种铁路工程机械,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光添彩…… 在万里铁道线上,有这样一群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最美铁路人”:他们勇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奏响时代强音,用实际行动诠释“最美”的含义,展现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今天 让我们走近“最美铁路人” 聆听一个个 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精彩故事 匠心逐梦当先行 筑就通途攀高峰 百年京张路,一起向未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开幕,人们期待已久的冰雪盛会目前进入开幕倒计时。 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最先进、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从自主设计修建实现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百年京张的背后,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亮丽轨迹。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倾注了无数铁路人的心血和汗水。回顾建设历程,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运输安全部副部长王久军感触颇多。他曾是京张高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清华园隧道项目是王久军在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时付出心血最多的项目。作为京张高铁控制性工程,清华园隧道开挖直径12.64米,除与北京地铁10号线、12号线、15号线交叉穿越,长距离并行北京地铁13号线,还穿越北三环、北四环等7条主要城市道路和88条重要市政管线,施工组织风险多、标准高、难度大,相当于完成一台精细的“心脏搭桥手术”。结合不同地段地质条件,王久军与参建单位灵活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采用不同的注浆加固方案,攻克一道道难关,有效控制了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确保了隧道安全贯通。 匠心逐梦,奋楫笃行。为进一步提升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水平,王久军与科研单位共同攻关,新建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检测平台,实现了通过智能算法对设备设施的健康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的智能运维目标。 2021年12月3日,中国昆明站内的复兴号动车组、老挝万象站内的“澜沧号”动车组同时发车,“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当天,首趟国际货运列车从昆明始发,经过近30个小时安全抵达老挝万象。 钢铁巨龙飞驰在中老友谊之路上,这对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来说,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早在2021年10月,他便接到为中老铁路挑选试运行货运车辆的紧急任务。他和同事辗转4个列检作业场,经过5个昼夜连续作战,最终从2000多辆车中精心挑选出240辆,并进行了快速整修。 作为该段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陈向华擅长结合现场作业实际,研制实用配套的检修工具。他带领团队,制作了18类、270余件车辆检修专用工具送到老挝,并针对热轴调查处置、空气制动故障、钩缓故障等制作“车辆救援房”所需全套工具,整体移交至位于中老边境口岸的磨憨列检作业场,为中老铁路货运列车日常检修和沿途应急处置提供保障。 在日常工作中,陈向华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干一行钻一行,为行车安全贡献力量。车辆检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年的现场实践经验让他认识到,要想把车辆检查到位、提高检修质量,除了掌握过硬本领,还需要掌握实用管用的工作方法,即把繁琐复杂的检修工作分解为简单易学的口诀步骤。通过交流探讨、摸索尝试,他吃透了货车构造和运用检修规程,梳理出车辆六大部位、156个必检点,优化成“二十三步”作业流程图并推广运用,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故障发现率,得到同事们的一致点赞。 高铁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铁发展极为关怀,从亲自批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命名,到赞誉“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从指出“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到肯定“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为高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激励铁路人继续奋斗,推动我国高铁在“十四五”实现更大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张雪松从1992年起一直在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作,现在是该公司车体事业部的一名高级技师。多年来,他潜心钻研高铁制造技术,一心想着为中国高铁事业多作贡献。 技术人员编好程序后,智能机器人开始检测车体,1小时即可完成人工操作需要2天以上的1000个检测点的检测工作。这样的场景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屡见不鲜,且新突破、新成果频出。2017年至今,张雪松带领工友们在智能检测、智能工装、智能打磨、智能产线4个方面不断攻关创新,先后开展技术革新109项,摸索出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各项技术参数,形成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 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铣刀价格高、使用寿命较短。为破解这一难题,张雪松和工作室成员进行重点攻关。在保证精度以及平衡指标满足要求的基础上,他们研制出整套刀具,使用寿命至少增加了4倍。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匠心铸就高质量,是张雪松等中国中车高铁技术工人身上的共同特质。对张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合格优质的产品。 立足本职守初心 为民服务显真情 面对身边旅客提出的问题,她始终以平和自信的语气一一回答;全国铁路主要干线的停车站、列车到开时间、换乘车站和票价等信息,她都能倒背如流。在大连站,旅客们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她就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多年来,刘晓云始终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以过硬的业务本领和为旅客办实事的初心,给旅客带来家一般的温暖。 2017年夏季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在候车大厅忙碌的刘晓云突然听到了同事的呼喊:“晓云,快来!卫生间有孕妇生产了!”来不及仔细思考,刘晓云抓起医药箱便跑去现场。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刘晓云克制住内心的紧张情绪,凭着积累下的医疗经验为婴儿剪掉了脐带,并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将其包裹起来。众人冒着暴雨将母子送至医院,当得知母子平安时,刘晓云长舒了一口气。孩子满周岁时,一家三口专程来到服务台看望刘晓云,他们的笑容让刘晓云欣喜不已。 2021年1月,大连市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大连站积极了解大连高校师生购取票需求,采取加开窗口等方式,统一办理学生证核验工作,方便学生乘火车回家过年。刘晓云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一周,平均一天核验7000余张学生证。虽然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但是刘晓云说:“我也是一位母亲,一想到这么多孩子能安全回家,就觉得这么做是值得的。” 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承担着全国铁路煤运量的1/5,是我国“西煤东运”的战略动脉。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煤炭装车一线的铁路人,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朔州车务段宋家庄站业务主管薛胜利凭借自己独特的货运营销“秘籍”,全力满足电煤运输需求,为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提供保障。 2017年,为了争取更多货源,薛胜利带领团队多方走访调研,最终将大秦玉龙能源有限公司定为潜在客户。当时,该公司拥有3个煤矿且区位优势明显,主要通过公路运输煤炭。对此,薛胜利及时沟通联系,多次上门推介铁路运输的优惠政策和便捷优势,成功揽得该公司货源。在“试水”运输取得良好效益后,薛胜利针对运输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建立铁路专用线是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选择。大秦玉龙公司采纳了薛胜利的建议,于2018年建成大秦玉龙煤运站,当年即实现全年煤炭发运量300万吨。服务赢得信任,信任推动合作。去年,大秦玉龙公司特地邀请薛胜利为新专用线选址筹划,并签订2022年互保协议,协议运量达800万吨,成为实现路企双赢、货运上量的生动缩影。 在勇闯市场、开展营销、揽到货源的同时,薛胜利还在确保货装安全、保障货源供应等方面下足功夫。 2021年11月6日,全国普降大雪时,小峪煤矿、王坪煤矿、峙峰山煤矿、山煤国际4条装煤专用线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受降雪影响,运煤车辆存在大量积雪覆冰,急需清理。薛胜利立即组织驻线货运人员冒着零下23摄氏度的严寒开展除冰扫雪。28个小时的紧张作业后,1039车、7.9万吨煤炭全部发出,当天的电煤装车任务顺利完成,及时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攻坚克难勇担当 满腔热忱护平安 在全路海拔最高的公安派出所连续坚守十载,是怎样一种体验?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政委郑天海有着切身体会。 2010年5月,郑天海告别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来到沱沱河。寒风刺骨的天气和胸闷气短、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令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短短十几天内便瘦了整整一圈。然而,现实的困难并没有使郑天海退缩。他坚定地表示:“苦,那是真苦,但再苦也得有人守着。选择坚守青藏铁路,我无怨无悔!” 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空手徒步行走相当于背负了20公斤的重物,艰难前行的每一步都是对身体的一种考验。由于线路穿越沼泽、草甸和陡坡,许多地方汽车根本无法抵达,每当遇有翻山、涉沟、爬涵洞等任务时,郑天海总是冲在最前面。当地许多牧民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也会想到他。有一天,一位牧民忙着剪羊毛时,孩子不慎走失。郑天海得知情况后,和同事在温度低至0摄氏度的户外寻找了4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山坳里找到了孩子,并将其安全带回。 2020年4月,因身体缘故,郑天海被调离沱沱河。尽管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土地,但郑天海现在仍然挂念着当地的牧民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雪域高原执着坚守,抗疫一线无悔逆行。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动车组指导司机冯剑坚第一个报名,将按有红手印的“请战书”交给党组织。在他的带领下,全段共有136名动车组司机踊跃报名。 由于上海机辆段不担当上海至武汉区间的值乘任务,司机对上海虹桥站至武汉站的交路并不熟悉,需要有人提前到该区间熟悉线路、掌握操纵技术,为后续高铁列车开行打好基础。2020年1月30日清晨,冯剑坚带着另一名司机值乘试验列车驶出上海虹桥站。途中,他拍摄线路视频,详细记录合肥南至长沙南区间的线路坡度、站台长度、分相区段等关键信息。回到单位后,他顾不上13个小时连续值乘的疲劳,连夜组织培训,补齐整个驰援团队业务短板。2月1日6时30分,在上海虹桥站8号站台,冯剑坚带领出乘组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17分钟后,他驾驶着G1772次列车驰援武汉。 去年,冯剑坚再次冲锋在前,承担重大任务。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至京沪高铁开行前,为确保运行安全,他驾驶列车进行了管内拉通试验,对运行速度、排点、过分相风阻跌速情况等进行精准检测和调试。与其他车型相比,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起步快、功率大,对平稳操纵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冯剑坚在模拟驾驶台反复练习手柄操作技术,对每个级位和对应电流做了详细记录,仅用2天时间就摸索出一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平稳操纵方法,保障了列车的平稳运行。 赓续奋斗正当时 红色传承谱华章 入路短短1年时间,他就翻烂了4套行业规章,做了8本学习笔记,将标准作业流程、行车规章熟记于心,被同事们称作规章“活字典”、业务“领头羊”。从“业务小白”到“技术大咖”,从小站的值班员到全国劳动模范,他凭借刻苦钻研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走出了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逆袭”之路。他叫王军,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衡阳车务段衡阳站值班员。 从部队基层建设模范连退役后,入路工作13年来,王军始终保持一名战士的本色,不怕吃苦,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在办理接发列车的过程中,一趟列车通过车站至少有29个作业程序,最多可以同时接发3趟列车。这就需要作业人员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近90个程序,也意味着每3秒钟就要完成1个程序。王军能够做到胸有成竹,1个程序都不会乱、1个程序都不会少。作为业务技能拔尖人才,他曾15次参与京广、湘桂、衡柳、怀衡和吉衡线安全攻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军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当起了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作为职教科兼职教员,他按照培训计划深入各个车站,对行车重要岗位的职工及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5年时间,风雨无阻,他跑遍管线内的61个车站,授课180余场次。 同样富有奋斗精神、在平凡岗位发光出彩的,还有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江。 在通风不畅的隧道进行检修作业时,采用内燃动力的作业车会随时排出尾气,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王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他带领团队立刻开展攻关,并于去年研发出混合动力隧道检修作业车。进入隧道检修时,该作业车可以蓄电池为动力,从而避免了尾气排放。 带头技术革新、勇于攻坚克难,王江始终发挥着表率作用。为研制钢轨打磨车,他带领10余人连续奋战,设计成型的图纸达2万多张,各类纸质材料摞起来超过2米高;为破解大功率重型轨道车在高原条件下出现的各种运用难题,他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远征高原。最终,由其主持攻关的高原大功率重型轨道车运行稳定,填补了高海拔大功率轨道车的空白。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王江还带领团队参与海外产品研发。其团队研发的多功能作业车等18种产品被广泛运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项目建设中。 李玉斌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今年是他守桥的第14年。 李玉斌的爷爷、父亲都曾承担守桥任务。杨连第用生命谱写的“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勇于攀登、拼搏奉献”的“登高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李玉斌祖孙三代的血脉。2008年,李玉斌接过接力棒,精检细修、攻坚克难,用忠诚守护着大桥的安全畅通,确保线路设备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 安全一直是李玉斌最牵挂的事。作业前,他总要充分做好安全预想,提前找准次日工作的安全关键点,对工友们进行安全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提示。杨连第大桥地处峡谷,位于两山之间的一处风口地段,冬季低温常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大桥钢梁和连接零件极易出现安全隐患。为此,李玉斌带领工友们不断增加检修作业频次,全方位检修大桥梁体连接部件、枕木和桥梁下部的墩台支座,以实际行动守护大桥安全。 2021年7月下旬,河南省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虽然杨连第大桥没有出现问题,但隧道周边随时面临着塌方危险。一天,陇海线观音堂站至庙沟站区间的片石护墙鼓包。为确保行车安全,李玉斌带领工区人员和抢险人员百余人紧急抢修。经过7个小时的紧张抢险后,危险终于被解除了。 看见“真”,感受“善”,发现“美”。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应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履职尽责,积极投身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生动实践,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作新贡献。 |
手机版|学习积分|美路科技培训学习平台 备案号:鲁ICP备18021794号
GMT+8, 2024-12-22 01:05 , Processed in 0.097846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