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从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从容,我付出了,更成长了,与危重患者朝夕相处的52个日夜,每一天都要和死神赛跑,那是4492800秒的坚守。 作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我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从那一刻起,我便暗暗地下定决心:不能柔弱,不能害怕。 由于病房完全隔离,我们除了要承担患者的护理,还要照顾他们的基本生活。无创呼吸机、吸痰、生命体征检测、输液,以及动静脉采血等操作都必须熟练。在照顾病人的同时,还要防止自身感染。 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说话都很费力,而且部分病人口音很重,沟通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能够尽快疏导病人心理问题、缓解患者焦虑,我们想出了“扫码”宣教心理放松方法,将病房环境介绍、基础设施的使用、生活物品以及三餐配送、检查流程、口服药的服用、口罩佩戴规范等内容纳入其中,一扫即现,解决了很多沟通中出现的难题,也让治疗顺畅了很多。 在参加援鄂医疗队的过程中,我最感谢的是我的丈夫陈晓光,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无条件支持我。报名时,孩子还没断奶,他买奶粉,调口味,试各种“偏方”逗孩子开心。他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西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平时工作忙碌,疫情期间更是工作家庭一肩挑。他在微信上鼓励我说:“馨姐,你这么优秀,我怎能落后?说好,你在前线打病毒,我在一线运物资,咱们一起加油!” 在武汉期间,每次与父母、丈夫和孩子视频之前,我总是精心洗漱,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生怕将忧虑和不安带给家人,不想给他们再多一份压力。丈夫告诉我:“你去一线后孩子很听话,只是每天一到晚上睡觉前都会在家里转个遍找你,当实在找不到你时,才乖乖去睡觉。”听完这话,关掉视频后,我的泪水忍不住打湿了眼眶。 幸福的是,我们拥有强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帮助病人渡过生死难关,陪伴他们跨越艰难考验,从哭到笑,转危为安,见证着一个个这样的时刻,这也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很感激这样一段难忘的人生回忆,让我拥有这样一份宝贵的精神力量。 (作者:张珂馨,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外科护士 ) (本报记者赵秋丽、冯帆 本报通讯员李峰整理) |
手机版|学习积分|美路科技培训学习平台 备案号:鲁ICP备18021794号
GMT+8, 2024-12-25 03:24 , Processed in 0.090332 second(s), 15 queries .